在龍山街道西沽頭村,一千余畝水稻迎來豐收,農戶們趁著晴好天氣,開鐮收割。近年來,西沽頭村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生產模式,助力農戶增收、推動鄉村振興。
↓點擊,收看《海陽新聞》完整報道↓
走進西沽頭村的水稻種植田里,遍眼金黃,忙碌的收割機正穿梭在稻田里。種植戶由成鴻種植水稻已經有十多年了,他告訴記者,由于今年雨水充足,自家60余畝富硒水稻的收成要比往年好很多。

由成鴻說的合作社就是村里今年新成立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,據了解,西沽頭村的水稻一直是村里的特色產業,家家戶戶以種植水稻為生。過去,村民自產自銷,不但價格上不去,稻米的品質更是無法保證。

西沽頭村黨支部書記由君濤介紹,“在上級政府和我們村黨委的努力下,把荒廢多年的學校進行硬化,屋里裝潢,村民通過合作社入股的形式,籌集了24萬元資金,上了一套大米加工一條龍服務的設備,包括去殼、去濕、篩沙、選色”。

新的機器設備不僅使村民省了很多的力氣活兒,更保證了沽頭大米的品質。據負責人介紹,現在老百姓不僅可以自產自銷,還可以通過合作社聯系對外銷售,村民有了穩定的收入,沽頭大米的名牌也更加響亮了。(記者:孫嘉偉)